跳转到内容

管乐团

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管乐团是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所组成。它多变的曲目包括原创的管乐曲、改编的古典音乐轻音乐、以及流行音乐。虽然管乐团跟行进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很接近,但是管乐团的主要目的是管乐合奏

名称[编辑]

  • 英语:concert band、wind band、symphonic band、symphonic winds、wind orchestra、wind symphony、wind ensemble、symphonic wind ensemble
  • 荷兰语:Harmonieorkest、Harmonie
  • 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:Banda Sinfónica
  • 法语:Orchestre d'Harmonie
  • 德语:Blasorchester、Blaskapelle、Blasphilharmonie、Bläserphilharmonie
  • 义语:Banda、Banda Musicale、Orchestra di Fiati
  • 匈牙利语:Fúvószenekar
  • 斯洛维尼亚语:Pihalni Orkester
  • 挪威文语:Janitsjar、Musikkorps
  • 瑞典语(受德语影响):Blåsorkester
  • 芬兰语:Soittokunta
  • 俄语:Духовой Oркестр

背景[编辑]

和声乐队[编辑]

和声乐队(德语:Harmonie)流行于18世纪中旬至19世纪,常见由五至八人组成,使用双簧管、单簧管、低音管、法国号等乐器。莫扎特的B大调小夜曲(目录第361号)、E大调小夜曲(目录第375号)皆属于这类作品。

今日各国发展[编辑]

中华民国(台湾)[编辑]

早在1942年,仍属日本辖下的台湾地区就有多达53个管乐队[1],多于婚丧喜庆等仪式场合担任伴奏角色,其成员与活动并不特别受到重视。1949年,国民政府播迁来台,重视军乐发展,并将军乐队引进各级学校[2]。1951年7月政工干校成立,下设的业科班音乐组亦开办专门的音乐教育课程[注 1][3],学生须接受和声、对位、配器等理论教育。历经军、民两方多年推动,管乐教育资源始日益健全,此外演奏人才陆续学成归国,也促成一股蓬勃的台湾管乐发展现势。除军方系统外,民间各级学校也陆续筹组乐队或仪队,以师大(1950年)、台大(1954年)及北一女中(1963年)等为其中代表。1976年,“自强管乐队”成立,而后更名为“幼狮管乐团”[注 2][4],此乐团对台湾管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。1979年,台北市立交响乐团辖下的“台北青少年管乐团”成立,同属台湾管乐界重要的里程碑[5]

管乐师资横跨军、民两界的现象,乃是时局所致,战时的政军关系密切,各单位间尤其以不分彼此的方式相互协助,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共同担负教育的责任[6]。也因此,在台湾管乐合奏的早期发展历程中,军乐体系演奏者的贡献甚钜,举凡樊爕华、许德举、薛耀武、刘天林、毕学富等人,对于后辈管乐人才的养成皆有相当的影响性。

军民合作的台湾管乐文化,在1980年代后逐渐式微,随著专业师资和设备的扩充,民间管乐活动已经能够自给自足[7]。台湾管乐协会指出,台湾的小、中学,以及大专院校等场域,在2007年合计约有1,500个管乐团队之多[8]。另根据教育部国教司统计,2007年台湾“共有2,941校有艺团,有1,997,269位国中小学生至少会吹奏一样乐器”[9],显示随著管乐艺才教育成果逐渐壮大,基层学生也从中直接受惠,凡此皆是管乐文化在台湾稳定发展的正面现象。

注释[编辑]

  1. ^ 政工干校于1957年改制专科,继而于1960年改制大学,音乐组也随之改组为音乐系,在当时是省立师范大学之后,国内第二所设有四年制音乐系的大专院校。
  2. ^ 适逢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,政府当局号召年轻音乐人组成此乐队前往祝贺,演出由陈澄雄指挥。活动之后,由救国团接手,乐团于隔年更名为幼狮。

参考资料[编辑]

参照
  1. ^ 陈秋婷 2009,第1页.
  2. ^ 黄瑛瑛 1998,第23页.
  3. ^ 陈秋婷 2009,第19页.
  4. ^ 陈秋婷 2009,第71页.
  5. ^ 陈秋婷 2009,第73页.
  6. ^ 陈秋婷 2009,第58–9页.
  7. ^ 陈秋婷 2009,第61页.
  8. ^ 陈秋婷 2009,第99页.
  9. ^ 陈秋婷 2009,第83页.
专书论文

参见[编辑]

外部链接[编辑]